何为自立

自立,动词,指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生活。这里的生活首先应该是精神生活,然后是物质生活。

自立很难,其实没有什么缺点。我们一般定义自立是用经济独立作为标志,认为一个人能够独自养活自己就算是自立。这是比较常见的说法,它与生存和生活完全是两码事。经济独立只是确保能够独自生存,距离称之为生活的东西还有很远的距离。

走入社会之后,我以为有一份过得去的工资,有一处属于自己的住所,这就叫自立。但在现实社会工作中你会发现没有体系力量的庇护,你的自立往往站不住脚。如果有一天你要离开,那么你所学会的技能不足以在体系之外生存。这样一来,当然让加班就得加班,要调动就得服从。除非拒绝这一套游戏规则,离开庇护冲进外面的风雨里,否则就没有多少选择的余地。这样的生活算是一种自立么?

电视剧《理想之城》中的苏筱,吴红玫就是两个不同的例子。苏筱能力强有干劲又遇到了能给她伸手的汪炀上级和(花泽类版男友)夏明,如果不是主角光环在现实中估计已经转行卖煎饼果子了。吴红玫不懂职场规则与她的上级用不合拍还被同事告黑状,虽有个男朋友很爱她,但那抠抠搜搜的样总无法带给她一丝物质上的享受,最后还是离开了嫁给了集团总裁赵显坤,去TM的生活

话说回来如果脱离了你现在的单位,也就脱离了体系的庇护,一方面当然可以说获得了自由;但在另外一方面,其实是终于知道了自由的代价和分量。当一个人开始完全靠自己求生的时候,那种惶恐不安的心情会完全把自由自在所带来的那点快乐冲到九霄云外。也许这就是人生的真相,你总得有担忧和焦虑的事情,一旦平复了一处,必然在别处生出更多来。所谓的选择,不是选择更好的选项,而是选择你更能承受的那一种。自立之中有的恐惧,但愿你能承受,而不是坐在原地对于变化无能为力,我们祈祷我所依附的力量帮我解决好问题,并且我刚好是受益的那一个。

支付代价

因为自由有其代价,本质上选择哪一种生活方式不是选不选自由,而是选择支付能力。自立也是同样道理,无论在哪里,都有需要抱粗腿,找大哥的人。仿佛身边没有个依靠,自己就无法生存一样。坦率地说,人人都喜欢自由,都喜欢宣称自立,但几乎人人都喜欢大树下面好乘凉,努力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容易一些。无非是有些人能找见大树,而多数做了茁壮野草的人只是因为实在是找不到大树愿意为自己挡风遮雨,不得不去自立,最后发现自己竟然长成了树。我认为,这种解释可能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世间没有那么多坚毅勇敢之辈,主动选择自立,最终也就真的做到了自立。

我鼓励人们建立一些自立精神。完全靠自身的力量独立生活,这在现代社会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哪怕是自由职业者,看起来是纯靠手艺吃饭,他们也得有几个长期合作者,固定供应商。只不过这种经济上的关系更趋近于平等,各取所需,而不是相互依赖。反而因为彼此都可以随时替换,所以人际关系上相对还要融洽一些。相对而言,在精神生活中也会多了许多理解和支持,谁也不是谁的指路明灯,更不需要一方对另一方言听计从。所以,指望人人自立是不可能的事情,我只说有一点自立精神。

哪怕一个人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他也可以先培养自立精神。首先可以去掉任何依附他人的心理,不再寄望他人出手帮助自己。对生活里的诸多事情,不等不靠,尽可能用自己的力量完成。同时,对于自己完成的事情最好有一种珍视的心理。和别人相比也许做得不那么漂亮,甚至还磕磕绊绊,勉勉强强,但只要是自己独立完成,完成比质量更重要。质量总有提升的可能,但能否独立完成是另一个概念,决定了一个人对自己的信心。

然后是适应孤独。人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孤独的,可知有些人下班回家后却在车里抽根烟迟迟不肯上楼。不能适应孤独,那就是精神上的不自立。精神上不自立,又怎么指望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加班,或者是一个人坚持创业顶在最前面呢?甚至都根本谈不到如何面对自己,诚实地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一个有自立精神的人迟早能够独当一面,在余暇时能找到独处的乐趣,不会因为焦虑和不安、因为他人不能符合自己的期待而时常生气或者失望。这种人已经把生活做过一轮简化,习惯了在他人,在规章,在流程,在系统的支持下完成指定任务。《侯卫东官场笔记》有一句话:一个公务员能办事不算有能力,而是能在规章制度捆手捆脚下还是把事办成了才是真正有本事有能力。

具备自立精神的人,在获得物质上的自立之后,会活得更加自如和独立。不具备这种精神的人,物质上的自立只会加深依赖,因为无论是自己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需要外部的给予,自然会变得患得患失。请定期整理一张清单。在这张清单上列清楚自己生活里的每一件事情,看看哪些是自己独立完成的,哪些是需要仰赖他人的。不是为了自我改变,而仅只是为了认清自我。这样的话,检查发现自己更为自立的人就不用再去费力逃避责任和使命,在犹犹豫豫中蹉跎岁月。而发现自己习惯于依赖什么的人也就不用去羡慕和幻想另一种生活的可能,因为其实自己根本支付不起对应的代价。这样大家各安其所,世界和平

内容改编自《得到》app和菜头专栏,自立:你究竟能支付多少代价的读后感。